"It's over. Finished."
James
Roberts筆下的角色之所以生動得教人喜愛,除了既有各自出色獨到之處又有低能得抓狂的性格缺陷,有血有肉優缺分明,而且每一個皆是有故事的人。可能因為同人寫手出身的背景,非常懂得講故事的Roberts,不時會突破漫畫篇幅的限制追加文字小說繼續潤色,角色在漫畫中某一些你可能忽略的細節行為,背後原來大有因果。
Roberts另一個讓人著迷的地方,就是樂於起用大量為人忽略遺忘的邊緣角色,成功成為讀者的大熱最愛。其初登IDW之作,就與另一個鬼才Nick Roche合作副線<Last Stand of The
Wreckers>,兩位英倫新生代接棒前輩Simon Furman衣缽,五集篇幅,譜盡熱血,搶盡當年沈悶主線的風頭,並令大量上世紀90年代初活躍於歐洲市場的冷門人物成為變迷的新印記。而當中,Wreckers新丁Ironfist的故事最為人樂道和回味。
Ironfist出自1993年的Lightformer,當時的變形金剛回歸到玩具本身gimmick作賣點,但角色幾乎沒有任何主流故事題材去塑造。在Roberts眼中,空白或許反而是好事:沒有舊設制肘,可發揮空間更大,Roche和Roberts為其重新做了大量詳細設定——一個極宅系的武器專才,曾是Wheeljack的學徒,後來供職於技術流聚集、遠離戰線的Kimia實驗室(如今<MTMTE>
Lost Light上的怪胎們大部份都是從Kimia而來)。論能力,Ironfist不亞於工程界第一紅人Brainstorm,只是一個低調內斂一個高調張狂,直接導致二人地位上的差異。但真正有心與Ironfist在專業上競賽的,是另一位——對於他來講親密得亦師亦友的Skyfall。可是,不同的性格和心態亦令二人的命途越離越遠。
Ironfist是一個徹頭徹尾的geek,比較寡言,喜歡收起自己。他後來在臉上加了塊口罩,我想是為了把自己隱藏得更深,儘管如此,他仍能讓人感受到口罩背後傳出來的溫度(體現Roberts和Roche的功力)。雖然他發明的武器幫助博派殺敵無數,但Ironfist並沒從中獲得光榮感。他的大部份人生都是花在工作台上,從沒經歷過戰場。缺乏戰場真實經歷令他對Wreckers的傳奇充滿幻想,尤其前任隊長Impactor是其人生奮鬥的一切支柱。Ironfist對所有流傳著的、關於Wreckers的佳話瞭如指掌,一說起即變得滔滔不絕。他更利用工餘時間,化身網絡寫手,以Fisitron之名譜寫331回的記錄小說連載<Wreckers解密>。Fisitron在博派同僚中的知名度,比Ironfist高得多。
Ironfist的發明有時甚至超過他自己的控制。儘管在開發過程中已經預感到危機並將之毀滅,但仍然不明地流落到狂派手上而引發慘劇。其最後的發明,是腦部追蹤子彈。因同樣的強大殺傷力,令博派內部不得不召開聽證會來定奪使用批准。而他本人,亦在開發過程中付出沈重代價。
這個悲劇的意外,令Ironfist定好了所剩無多的餘生要進行一次讓自己無憾的冒險。正好遇上Wreckers接到新的拯救任務招募新兵,同時Prowl想在這個不受控的戰隊裡面安插人手,於是Ironfist成了多個契機交錯下的集合。
因為從未親身經歷過戰場的殘酷,Garrus—9監獄星的背水之戰,另即使臨近死亡邊緣的Ironfist也因體驗戰友的陣亡而心有餘悸。腥風血雨之下,他不但止如願地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偶像Impactor,更真正獲知關於這位前隊長以至Wreckers那一段為人傳頌、在Fisitron筆下描繪得偉大勇敢的Pova星英雄主義式戰役背後那缺乏人道主義的真相。
面對最恐怖的強敵,致勝的關鍵卻是一個被低估的小人物,這種常見的反高潮,總能為讀者帶來過足癮的峰迴路轉。Ironfist那無人能預計的戰略,最終將大魔頭制服。
當餘下的篇幅都足以令讀者認為是圓滿的尾聲之時,Roche和Roberts僅用一格畫面輕描淡寫地交待,奇蹟終未能出現在Ironfist身上。
還不及反應過來回味懷緬一下這傢伙,Roberts後續一篇文字小說<Bullets>,再帶來一個震撼的戲劇性轉折式結尾。Ironfist一生癡迷於Wreckers傳奇,最後他自己也終成為一段傳奇。